阅读历史 |

149.驰名品牌(1 / 3)

加入书签

“汉元帝立太子时, 曾安排大臣史丹护佑太子。知道这事后,史丹跑去向汉元帝请罪,表示太子去吊丧是非常伤心的。回来时, 臣特意叮嘱太子见到陛下不要哭, 免得陛下想起中山王太伤心。因为史丹这番话,才让汉元帝消气。”

“额~其实汉元帝用这事来推断刘骜没有慈爱之心就挺槽多无口, 虽然刘骜确实不是怜惜百姓的人, 然我也没瞧见汉元帝对百姓多慈爱啊。”

“说远了, 其实刘骜对自己在乎的人,感情还是很充沛的。且刘骜吊丧都回来了,从京城到中山王藩国再回来,路程那么远, 再伤心也该哭够了, 因为他没陪你哭就是不在乎小叔叔这事还真说不上。”

“刘骜虽然有很多毛病,且是个昏君,他的根本问题却不在此处。汉元帝在这里找毛病, 纯粹就是看不惯这个儿子, 想要另立宠妃傅昭仪之子山阳王刘康。不过有意思的是刘骜并没有因为父亲曾经想要立刘康而和这个弟弟生嫌隙, 不仅没有嫌隙,还和这个弟弟感情特别好。”

“像汉惠帝刘盈怜爱差点夺走自己太子之位的刘如意,会有一个‘反派’母亲吕后一样, 汉成帝刘骜也和差点取代自己的弟弟刘康很好,然后背后也有一个反派。不过这个反派不是刘骜的生母王政君。汉元帝身前宠爱刘康, 在他死后, 王太后与汉元帝是非常优待刘康的。”

“这个负责‘反派’身份的人是刘骜的舅舅,即王太后的兄弟大司马王凤。与吕后不一样的是,这个王凤是真反派, 为什么说他是真反派呢?因为他身居高位却没有吕后的本事。在我看来朝堂上,身居高位却没本事为百姓谋福祉,就是反派。”

“不过他看人的眼光很好,王家那么大的家族,侄儿那么多,他一提拔就提拔上来了后来篡汉的王莽。”

前面说王莽篡汉,背景却不清楚。如今知道王凤犯了那么大错,肯定是要下来才行。王家人心思涌动,已经开始考虑王凤下台后,王家谁能顶替他的位置。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其实汉元帝想要废太子的心思还是蛮持久的,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就是因为刘骜幼年得宣帝宠爱,加上大臣史丹的庇护。汉元帝后期重病,都只让傅昭仪及其子定陶王刘康在身边伺候,王皇后和太子都见不到皇帝。”

“在君王死前,皇后和太子见不到君王是非常危险的。卫太子为什么走上绝路,就是在汉武帝病中,他身为太子见不到父亲,卫后身为皇后见不到丈夫。母子见不到天子,也无人愿意为他们在武帝面前为他们说话。”

“相较于卫皇后和卫太子,王皇后和太子刘骜就幸运太多了。眼见皇后和太子惴惴不安,惶恐可能被废,史丹借着贴身宠臣的身份入寝殿探病,独闯内室,跪伏汉元帝病榻前声泪俱下地为太子求情。”

“当年要是汉武帝身边有这样一个大臣这般为卫太子求情,或许卫太子也不用绝望中起兵清君侧了。汉元帝原本就是心软之人,见史丹这般情真意切,深受感动,就说自己不会废太子了。并且表示自己这病怕是好不了了,叮嘱史丹在自己死后,好生辅佐太子。”

“如果汉元帝废太子,改立定陶王刘康西汉的命运会不会改写?有点难度,这时的西汉其实是积重难返了,当然也可能多苟几年。毕竟要是立的是定陶王,就没有王氏外戚搅风搅雨的事情了。”

“西汉虽说是积重难返,但王氏外戚在西汉灭亡上绝对是催化作用。王莽乱国对西汉末年饱受摧残的百姓绝对是雪上加霜的存在。没有王莽篡汉,西汉或许还是积重难返走上灭亡,再到东汉崛起。可没有王莽来回折腾,各种朝令夕改,或许百姓也能在改朝换代中少吃点苦头不是。”

“然历史没有如果,刘骜成为了大汉的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本身在治国上没什么才能,又耽于逸乐,对政务十分懈怠。皇帝不理朝政,那么政务自然就会落在太后、宦官、外戚亦或是权臣手里。”

“王太皇太后身为先汉元帝的养母,不会跳出来刷存在感,而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没有吕后,窦太后这样的野心和权力,母子俩就有志一同地决定依仗外戚。别看汉武帝因为祖母窦太皇太后的缘故忌惮太后势力,实际上在皇帝年幼或者不愿意担起责任时,权力交给太后才是最安全的。”

“纵观历史,权力托付太后,最后基本都会回到皇帝手上,哪怕皇帝不是太后的亲生儿女,也是如此。典型的像东汉和熹皇后邓绥和北宋章献皇后刘娥都有亲理朝政,所立皇帝也都不是亲生儿子,但她们都在皇帝幼年很好地完整了摄政女主应该做的事情,给后继君主留下一个不错的国家。”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清末慈禧太后,死前还要把虽非亲生却是亲侄的光绪皇帝杀掉。当然了,像慈禧这种毕竟还是少数,正常情况下女主当政,都是还政。即便是女皇武则天儿子都杀过,最后能承继皇位的也还是她的儿孙,而不是其他人。”

“不过这个权利要是交托给宦官、外戚和权臣,那结局就不一定了。当然这三者之中一定要选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