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位六零后平民回忆录(四)(1 / 3)

加入书签

3

幼年记忆的老宅北屋出前檐青瓦楼房,已是残缺不全。小时候从五间瓦房已扒去三间而留下来的巨大豁口到后边的一片空地上玩,记得空地的东边有三棵南北相排而长着的巨大桐树,其它地方也曾长过高我小时候身子的蓖麻。

小时候所记老宅北屋房子后的空场北面最早是个学校院子,我还在这个学校上过小学低年级,学校是东临坡根,西到南北大路。

学校刚好对应老宅北屋五间高楼瓦房和西跨院北屋五间高楼瓦房。空场西面接近西跨院北屋的后墙,还记得有二小间门朝西开的草房。草房的北面和西面都是空地。这两间草房的西边还有一段距离,就是大人们口里说的街上了。

我小时所见所称的街上,已没有了母亲说过的往日景像。到我所记所见的所谓街上,只是村子里的一条南北大路,被称的街本是宛洛古道上通过的一个必经之路。听母亲说过,旧社会南来北往赶车的、担挑的、推车的(独轮木车)、拉骆驼算命的、说书唱戏的、耍猴、逃荒要饭的、鲁山下来口上插着“锭子”(纺花车上缠线用的有尺把长两头尖中间粗的圆杆铁制工具)去武当山烧大香的。当然还听母亲说过,她见过从这条街上过过国军的队武,八路军的队武,老日的队武。

站在对应老宅房后已是一片空地的大路处,过大路向西有一条路,是走向大人们口里说的岗儿上的地方。岗儿上路北也有一所砖瓦结构的四合院。这个四个院也是“一自家”(音写,按辈排着的一个姓)喊大伯家的,文*开始时被大队占用为小学校,后来我的小学就在这里上完。小学西边是盖着的大队部,但这大队部北屋三间瓦房和西屋三间瓦房并没有成为大队干部的办公场所,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北屋是代销点,西屋是药铺。

再向西这条路既通到西沟路南的赵姓小庄,又向西北走就是裴家庄。

街筒上的南北大路向西路口处的北面所见都属生产队时一队的地盘和住户。这南北古道既是顺沟,又是穿庄而过。在穿庄而过这段路东,是“一拉边”(方言,指相连)住有近十户人家,全是石头墙盖的草房子,而院墙也是用不多大的石头垒成的,进院也是敞开的石头小门,既没有小门楼,也没有按木门。这些住户的房子,也都是背靠坡根面朝路。这一色的用不大儿的石头垒的院墙及台阶和草房墙,在我年少的记忆里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

而这些近十户住户有一半住户到靠南的早期一所学校旁,这段距离的住户其下院墙门前又是个南北长条形平台,这个长条形平台西边是用石头垒起的一道近半米高的石墙,这道石墙西就是路沟,即南北大道。

而相对一拉边住户的大路西,南边是一队的牛屋,牛屋是建在一处比南北大路高丈把有余的平台上,而这平台东边是一道用大石头垒起的墙,一些石头大的几个人也抬不动,这道石墙下就是南北行牛车的大路。这一队的牛屋场里的北屋后边又是从大路向西上坡的一条小路,而这上坡小路临大路口一边有一盘石碾,石碾一旁还有一个大石臼。这石碾北边的坡半腰处有零散的三、两户人家。一户是把房子盖在半坡处,房子是坐西向东,还有一个小院子,院门是向南走人的,而这院子东边就是陡坡,这个陡坡既上不去,也下不来人。在坡根下,看这半山坡上一户人家的院子东南角长着一棵老榆树,北边院外陡坡上还长着一两棵野桃楙子,春上桃花相映着草房子倒也十分好看。这户人家再向北不远处,也是半坡处住有一户人家,其房子是坐北朝南的三间草房,而院子是用裁的陈刺蛋棵当院墙围着。这种带尖刺的低矮树木,无论开花,或是结果,都是非常好看。而这户人家从院子出来就能直接下到坡下大路,因其坡度并不陡。这所见半坡处围有陈刺蛋棵的院子,在庄子上也是唯一有这种墙院的,在我小时候是个令我十分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在秋天里,通体微微发黄的陈刺蛋棵杆与挂满枝子上金黄的果子蛋蛋,十分诱人的被认为是可吃的果子。

这户人家再向北的坡根处,有一间草房的铁匠炉,这铁匠炉在旧社会都有着的,庄上人们称北头老铁匠家,这铁匠炉是赵姓人家开的。铁匠炉北边是个上坡处,上坡处盖有兄弟两人两个院子的住房,房子虽是瓦房,但盖的没有多少年代。

听大人们说,这兄弟两的住处原先是个庙院,庙院里种有一棵柏树,一棵柿树。而那棵柏树不知有多少年了,既粗又高大,这一参天古柏,枝桠繁茂,遮天蔽日,传说远在北边二里外过北龙脖,进硃砂铺庄的路上,人们就能听到一种嗡嗡声音,过往的人们到庄近处,看到原来是这棵巨大的柏树发出的声响。对这棵柏树有多高大,还有一个传说,山西人赶车从这里过路时,到过这棵柏树下休息,把赶车的鞭子挂到柏树上,这赶车的车把式走时忘了拿走鞭子就一路回到山西,后找不到鞭子忘哪里了。一次看到一个树荫下有个鞭子,忽然想起在河南一个地方把鞭子挂在树上的事,不成想这棵柏树的树荫照到山西。这故事说明这棵柏树有多么的高。后来听说这棵柏树在建人民公社的房子时用木材被伐掉。再后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